2003/06/15

長春藤盟校 共有八間

都在東北部 因為以前就是東北部的長春藤盟校

八所: 哈佛, 普林斯頓, 耶魯, 哥倫比亞, 康乃爾, 布朗, 賓州, 達特茅斯

印度理工學院--亞洲大學的典範

印度理工學院--亞洲大學的典範

印度精英走向世界,接軌經濟      徐楓


印度最搶手的出口是什麼?有人說,是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
,簡稱IIT,印度工院)的畢業生。

出口目的地主要是美國,那裏的大學研究院搶著要印度工院的畢業生。印度工院卡拉格普
爾分校的校長戈什說,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學院的院長一次打電話給他,邀請他“把整個
畢業班送到馬里蘭大學”去,而且答應給所有學生提供財政補助。這樣的待遇可能只發生
在印度工院身上。

一、一個龐大“兵團”


美國是最吸引高等教育學生的國家之一。在80年代,世界各地出國留學的學生有四成跑到
美國去;到去年,這比例已下降至三成。其他發達國家為了爭奪精英分子,也紛紛向印度
工院畢業生招手。例如面對工程師不足的德國和法國,都在以交換生的方法向印度工院拋
媚眼。


始終,印度工院畢業生最愛前往的國家是美國,也因此成為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地
之一。加州大學帕克萊分校副教授薩克斯恩最近對美國高科技企業集中地矽谷的新移民企
業家進行了一項調查,在約2000個新起家的企業之中,約有四成是由印度人開辦的。而當
中一半是印度工院培育出來的人才。

印度工院畢業生大批擁至美國,始於70年代。他們進入美國的名牌大學如史丹福、麻省理
工學院和卡內基大學的研究院深造,然後加入美國的高科技企業,繼而在風起雲湧的八九
十年代,在電腦、金融、跨國公司等領域盡領風騷。如今,這些來自印度工院的精英分子
,已在世界上形成一個龐大的“兵團”,除了反饋祖國和母校,還對西方的企業文化產生
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二、華爾街炙手可熱人物

在印度工院這些成就輝煌的校友中,最近又增添了兩個世界矚目的名字。今年11月1日,
美國萬國寶通銀行把49歲的麥尼扎斯(印度工院孟買分校,1970年畢業)晉陞為行政總裁
;11月18日,美國航空公司(US Airways Group)委任了45歲的甘瓦爾
(印度工院坎普爾分校,1975年畢業)為行政總裁。

其實,從矽谷到華爾街,在大企業中執牛耳的印度工院校友名單可以開出一大串:

——太陽微系統(SunMicrosystems)創辦人科斯拉,1976年德里分校畢業;


——麥克金斯公司(McKinsey&Co)合夥人古普塔,1967年德里分校畢業;

——積體電路設計商(CirrusLogic)創辦人帕蒂爾,1965年坎普爾分校畢業;

投資銀行施羅德資本合夥公司(SchroderCapitalPartners)主席特達尼,1968年德里分
校畢業;

——數據庫美國商業訊息公司(AmericanBusinessInformation)創辦人古普塔,1967年
卡拉普爾分校畢業;

——互聯網瀏覽器(Jungleecom.)四名創辦人哈裏納拉仁、馬塔爾、拉賈拉曼與古普塔
,先後在1978年至1993年畢業;

……

印度理工學院,它的畢業生竟然成為華爾街的炙手可熱的人物,奇怪嗎?

華爾街是看中了他們的數理技能,倚重他們對複雜的金融衍生工具的數學推斷。也有企業
要靠他們推理嚴密的頭腦,去用新方法解決問題。甘瓦爾管理美國航空公司轉虧為盈是個
好例子。


印度教育素來重視數學訓練,尤其是著重心算;相對於美國的學生自小就靠計算機計算,
印度學生更顯突出。甘瓦爾快捷的心算才能在美國航空界出了名。他本人對於人們都只對
他心算敏捷稱道不以為然,但人們普遍認為,是他精於計算,把瀕臨破產的美國航空公司
從虧損的泥沼中挽救出來,並把收入增加了三倍。

投向矽谷的印度工院畢業生就更多了。麥克金斯電腦公司每年從該學院招聘大量應屆畢業
生,寫作軟體和設計積體電路,或當更高級的顧問。自己創業者成就也不凡,最近的一個
例子,是由四個印度工院畢業生創辦的互聯網瀏覽器得到著名網上書店American的垂青,
以1億8000萬美元予以收購。

三、斯巴達式大學

印度工院究竟是怎樣的一家學校?

有人說它是精英工廠,有人形容它是斯巴達式大學,有人把它比喻為接受地獄式訓練的新
兵訓練營,有人稱讚它是最有效益的大學……莫衷一是,但都對。

從這裡出來的學生都對那幾年教育終生難忘,且“分享”一下他們的經驗:

——新登上萬國寶通銀行行政總裁寶座的麥尼扎斯對那幾年精疲力竭的生涯記憶猶新,特
別難忘的是卡馬思教授的電機工程課。他把這位IIT孟買分校的教授形容為“最令人敬畏
的教授”,但是學生都渴望能上他的課,他的班因而是最難進的。一旦進入他的班,惡夢

隨之而來。他的評分法別具一格,是對那些自命不凡、認為自己是印度學術界精英的學生
的當頭棒喝。不論全班學生的成績如何,他只會評出一個A給最好的一個,第二個最好的是
B,也只有一個,其他的不管與頭兩名只差了多少,都只配得C、D、E,甚至F。卡馬思現已
退休,住在孟買郊區。他對當年被學生稱為“校院暴君”不以為然:“我常常對學生說,
印度工院是英才雲集之地,我不想你們成為三流貨色。”

——互聯網瀏覽器4名創辦人之一的哈裏納拉仁1988年從印度工院馬德拉斯分校畢業,對
該院考試評分之嚴格,他例舉了另一名“暴君”的“手段”。他也是電機工程教授,叫雷
迪,他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每條題目的答案要求準確到小數後第4個位,答不準,零分。
就這樣,“吃雞蛋”是常事,有些由年頭吃到年尾。

——當哈裏納拉仁來到美國史丹福讀碩士學位的時候,知道自己可以獨享只屬於自己的教
科書,一下子給怔住了,他說:“這是叫人吃驚的。”在印度工院,他要同十幾人共用一
本教科書。在印度,大學教科書很昂貴,在工院裏常常25人的一個班就只有一本教科書。
學生因而必須把握每分每秒讀書,讀到淩晨兩三點是閒事。

——電腦軟體公司AspectDevelopment的行政總裁瓦德瓦尼到卡內基·馬龍大學深造的時
候,大學配備了Univac1108,IBM370和DigitalPDP電腦主機。他輕鬆地說:“當這些電腦
出現毛病的時候,對我來說就好像小孩子玩意一樣。”他1968年在印度讀書的時候沒有這
樣先進的電腦,那時,孟買分校得到的第一台電腦主機是蘇聯提供的明斯克2型,
大得佔了一座建築物的整整一層樓,靠一個誰也不明白的俄羅斯作業系統運作,使用手冊
也是俄語的,沒有人看得懂。於是瓦德瓦尼與兩名同學重寫了一個操作軟體,把這龐然大

物變為一台原始的多媒體電腦,還給它寫了一個程式,讓它在啟用的時候奏出印度國歌。

這些小故事,從不同的側面映照出工院面貌。

四、不滿意在印度的出路

印度理工學院的歷史不長,是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之後才成立的。當時,印度第一
任總理尼赫魯要有一批精英分子幫助他治理百廢待興的國家,和龐大的國營單位如發電廠
、水壩、橋梁等。於是在1951年成立了印度理工學院。

它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樣板建立的,資金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個校院設在加
爾各答附近的卡拉格普爾,校址原來是英國的一所監獄,專門用來囚禁反對英國的印度政
治異見分子。此後又陸續在坎普爾、德里、孟買、馬德拉斯建校,最新的一所分校設在古
瓦哈蒂,要到明年才培養出第一批畢業生。

這裡的學生要接受填充式的教育,要死背強記,但正如孟買分校電腦係教授帕塔克說:
“學生不能只死記定理,必須懂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於是學生都要自己動手,在實
踐中學習,要像在某些地方的技術學校的學生一樣,操作機床。

從很多方面來看,它都是印度數一數二的大學,條件優勝,但相對於外國尤其是美國的大
學,它就顯得是斯巴達式的訓練營了。不過有一點是美國的大學也自嘆不如的,就是它的
師生比例特別低,只有一比六至一比八,是世界最低的,麻省理工是一比十一。學生因而

都在學業上得到很好的照顧。

進入這所工院的門檻很難。每年五月,全印度有超過十萬人報考,接受那折磨人的入學考
試。到最後,只會有2500人獲錄取,而能完成磨練成為該院畢業生的,只有大約2000人。

另一方面,由於競爭激烈的原故,能夠“殺”進該院的學生,有不少帶著傲氣。到畢業,
大都不滿意在印度的出路,心存外騖。最受青睞的自然是美國。單在今年,就有五百多名
應屆畢業生,跑到美國去深造或打工,佔畢業人數三成多。在較受歡迎的領域,近八成跑
到矽谷去。美國的一些大學和機構也會主動向印度工院找尋人才,例如加州理工學院會定
期與他們通訊,要求為它的獎學金推薦人才。大公司如英特爾、菲利蒲等,都是招攬印度
工院畢業生的大戶,都在該院設有獎學金。

印度工院的一個特點,是由教授兼做行政工作。印度令人搖頭的官僚主義,在這裡受到抑
制。盛行的貪污和政治黨派紛爭,也被拒於校院之外。有人把它譽為印度今天最沒有貪污
的機構。

美國有人提出,印度工院的經驗值得亞洲國家,也包括美國的大企業和大學借鏡和思考:
為何印度工院可以用如斯有限的資源養出這樣一大批有出色專業的技術、又有出色管理才
能的行政人員、企業家、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

在印度,語言複雜,除了分種族外,還劃分階級。在萬國寶通銀行險惡的內部環境中脫穎
而出的麥尼扎斯,應該感謝該院校和印度這樣的複雜環境,他說,在印度校院,必須要學

會如何與不同種族、階級的人相處,“如果不明白人的思想和行為會有多大差別,是無法
生存的”。

五、與世界經濟接軌

美國有輿論稱,印度不把這些第一流人才困於國內值得稱讚。從另一面來看,印度每年讓
這樣一大批精英分子流失,當然是悲哀的。不過,印度工院校友如今在海外已建立起強大
的事業之後,開始向母校和祖國有所反饋,這或者可以給予一些安慰。

從1993年起,印度政府削減了對高等院校的財政資助達四分之一,印度工院也不例外。校
友在這個時候給予的反饋特別顯得珍貴,數以百萬美元計的捐獻一筆一筆送到祖國院校去
。兩年前,三藩市地區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人組成了“印度河企業家”組織,一千名會員中
竟有一半是印度工院的校友。它除了推動互助之外,還會發起向母國母校出力。而院校本
身也在運用自己的科技優勢,例如每年取得的不少產品權,進行商業開發。

世界正進入高科技社會,印度工院的潛能現在才剛開始展示出來。印度透過它輸出了人才
,想必也將透過它與世界經濟接軌。

滾向常春藤的紐約大學雪球

滾向常春藤的紐約大學雪球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創辦世界一流大學”是所有大學校長的夢。紐約大學
校長已將法學院從20名開外提升到第四五名,又一年招聘八位經濟學教授,包括被認為
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名不見經傳的紐約大學經濟系竟躋身前十名最好的經濟系了。他
的雄心還遠遠不止於此


高歌

美國前一段時間流行一本講企業發展的暢銷書《從優秀到卓越》(Good to Great),我
不敢說紐約大學的校長約翰‧塞克斯頓(John Sexton)一定讀過這本書,但我敢斷言:
他整天苦思冥想的正是這個問題。怎樣使一所教育學術質量都不錯,但名氣還不響亮的大
學,變成一所大名鼎鼎的全球頂尖名校?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創辦世界一流大學,這或許是每一個大學校長的夢,不僅
處於激烈競爭中的許多美國大學如此,在北京大學百年誕辰、清華大學九十誕辰的慶祝會
上,我們都能感受到這樣的壯志豪情。


且說紐約大學塞克斯頓校長,對這個問題似乎已經胸有成竹。

紐約大學將是繼斯坦福、芝加哥大學之後,又一所與常春藤盟校齊名的大學嗎?從這個
星期的《紐約時報周刊》上的文章來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周刊詳細地報導了紐約大
學的新校長塞克斯頓上任以來的種種業績,如何在將紐約大學變成與哈佛、耶魯齊名的
名校——不,塞克斯頓校長的目標比這還要宏偉:他想使紐約大學成為比常春藤盟校
更有吸引力、更炙手可熱的大學!常春藤盟校的老招牌儘管膾炙人口,但感覺上畢竟陳舊
了些。一想到哈佛、普林斯頓的畢業生,人們腦海裏不免出現世紀初那些黑白照片中古板
嚴肅的白人男子合影。而塞克斯頓校長的理想,是讓後起之秀紐約大學
成為新世紀的年輕人所喜愛的朝氣蓬勃的新秀。

塞克斯頓校長雄心勃勃的理想,聽來似乎遙不可及,可是,至少是在經濟系,他的目標
似乎從今年就已經開始實現。紐約大學文藝科學院的院長剛剛宣佈,經濟系明年將會新
聘八名教授,而且將在今後的幾年內再雇十幾名新教授。

一個系一年中招聘八名新教授!這在學術界是非常罕見的大手筆,有的系大概十年中也
就應聘這麼多人了。何況是在經濟尚未復蘇、各大學財政吃緊、紛紛叫苦的時候,紐約
大學的這一舉動就更為引人注目。這些新聘的教授當然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都是從其
它名校,如哈佛和牛津大學聘來。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名聲如日中天的
經濟學家湯瑪斯‧薩鎮特(Thomas Sargent),
他被同行們認定是最有可能的下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鎮特本來在斯坦福大學任

教,紐約大學這次是與芝加哥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系競爭,硬是把薩鎮特挖到自
己旗下。本來名不見經傳的紐約大學經濟系,現在已經躋身美國前十名最好的經濟系之
列了。

對於紐約大學經濟系的崛起,塞克斯頓校長本人功不可沒。校長本人親自出馬,遊說網
羅薩鎮特,發起各種各樣的攻勢:在經濟系團結人心,親自請貴客吃午飯,一口答應種
種好處──從提供一流的辦公室、子女上私立學校的高額學費,到系裏辦公樓、教學樓
的維修更新,甚至到教授的“另一半”的就業……總之,費九牛二虎之力,
使出渾身解數,只為博得君子一諾:“我願意受聘來你們學校!”

為什麼大學對某一位教授會如此重視呢?不惜一擲千金的猛烈攻勢到底值得嗎?這與學術
界本身的運作規律有關。一個系的學術聲譽好壞,完全在於這個系是由哪些教授組成的,
而學術聲譽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越大越好滾。如果某個系學術泰斗雲集,新秀也就更
願意受聘於這個系,成為這個學術界的精英團隊一員。一流教授濟濟一堂的系
更容易雇到下一個一流教授。在塞克斯頓校長等人看來,雇一個數一數二的“明星”比雇
十個“還不錯”的教授要重要得多,不僅僅是著眼這一個“明星”教授本身,更著眼於
“雪球”的“連鎖效應”,該系該校的學術聲譽以及未來雇教授的難易程度都與之密切相
連。

這就是美國名牌大學所謂的“明星制”,耶魯、哈佛,採取的都是這個制度。教授職位
如果出現空缺,係主任和院長們都會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搜羅學術“明星”教授,想方設
法地把他們從其他大學“挖”過來,待遇呢,自然一切好說。系主任、院長、校長們在

這方面做決定的權限餘地相當大。像哥倫比亞大學,就給了他們的經濟系“明星”傑弗
瑞‧薩克斯整整一棟價值八百萬美元的房子。在耶魯,我所知道的一些明星教授們,除
了拿到優厚的薪水之外,還可以得到子女私立學校的教育經費,有的甚至得到學校許諾
,給他們專蓋整整一棟教學樓或是研究中心,供他們全權支配,大顯身手。

塞克斯頓校長當然深諳“明星制”的運作章程與重要性。在當上紐約大學校長之前,
他是紐約大學法學院的院長。在他上任的十四年中(這在個人生命中固然不短,在學
術發展卻也只算一瞬),他成功地把紐約大學法學院從一個名次在二十名開外的二流
法學院,變成了與耶魯、哈佛、斯坦佛齊名的一流法學院。
在每年美國法學院排行榜上,紐約大學法學院都穩坐第四、五名,比芝加哥大學、
伯克萊大學的法學院更靠前,《紐約時報周刊》的文章稱此為“美國近代法律教育界
中最為令人震驚的飛躍”。飛躍的直接原因,是塞克斯頓鍥而不捨、緊鑼密鼓的教授
征聘。從1992年到2002年這十年間,他從哈佛、耶魯、斯坦福、
芝加哥大學的法學院“挖”來了三十多名已經得到終身制待遇的教授,使紐約大學法
學院的師資陣容煥然一新,排名自然連年向上猛竄。

進一步再問:是什麼能讓塞克斯頓一下在這麼短時間內雇到這麼多一流教授呢?這還
用說:金錢。要想給“明星”教授一流的待遇,學校當然得有能力負擔得起才行。學
院征聘教授的通告背後必須要有有強大的財力後盾。塞克斯頓十分明白這一點,為了
花錢,他先去“掙錢”,創下了向法學院校友募捐的紀錄,為紐約大學法學院募到一
億八千五百萬美元資金。而他在當上紐約大學校長之後的辦校業績,也有該校每年十
億五千萬美元的年度預算作為靠山。


從塞克斯頓校長的例子與紐約大學崛起的故事可以看出,美國高等院校的成功與否越來
越與“金錢”離不開干係。

斯坦福大學就在幾十年前還是一個默默無聞、上不得臺面的次等大學,只是因為它佔了
地利,擁有一大片空曠校園,因而能將一部分校園租給新興的高科技公司,促成了矽谷
的繁榮,也促成了在矽谷獲得成功的斯坦福大學校友對母校的慷慨解囊,形成了良性循
環的長鏈,這麼雞生蛋、蛋生雞。

耶魯大學在八十年代中期和末期也一度因為財政緊張而陷入學術低迷狀態。學校財務收
支緊張到當時的校長一度考慮是否只好讓社會學系關門大吉。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不由
得慶幸耶魯當時沒有下這個狠心,否則對學校的學術聲望是一個何等嚴重的打擊,說不
定就此一蹶不振。耶魯在九十年代初東山再起,還要歸功於現任校長理查‧萊文
(Richard Levin)的化緣有方,他四處要錢使大學不但度過了經濟難關,而且現在耶魯
以一百多億資金,成為美國大學中最富有者之一。

不過,高等院校與金錢之間的種種千絲萬縷的關係,也招來了不少非議。一所大學應該
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提供科技成果的機構,但同時又越來越是一個商業競爭中的
企業,校長越來越與學術沾不上邊,而更多地成為“大學公司”的總裁。像常春藤盟校
之一的賓州大學校長朱迪‧羅丹(Judith Rodin),話裏話外經常自稱賓州大學公司的
總裁。這種似乎是赤裸裸的商業性表白,令許多觀點比較保守的人十分不滿。


更重要的是,書香與銅臭二者並非永遠能和平共處,一個公司的終極目標就是儘可能多
地盈利,而“大學公司”是否能夠例外?如果不能例外,這個目標難免不與大學原有的
教育宗旨背道而馳。到了這個時候,一個大學怎樣權衡自己的雙重身份?在利潤與學術
方針、教育宗旨中間哪個更重要?這對許多校長來是以個時時碰到的難題。如果紐約大
學真的成為可以與常春藤盟校媲美的頂尖名校,這大概就是下一個塞克斯頓校長該頭痛
的了。

www.chinesenewsweek.com

多維周刊總第 159 期

2003/06/14

看電影前的腦海

愛情 不是在失去的時候 才是最難過的時候

而是在你還關心他的時候 卻發現他的心已經到別人那裡去



嗯.. 繼續看電影 ..

目前電影看一半, 有些感想

有些努力 有些天份 是需要栽培 更需要的是拍檔的精神支援

不要以為很遜 很沒有天份 就放棄努力


不努力 拍檔少了精神支援 一切便都失去了

成就不再前進 努力就這樣過去


考慮清楚 每次的機會 都是需要好好努力 才會存在

儘管自己再怎麼遜色 或再者麼有力

少了共同奮鬥的支持 就等於少了動力 少了成功需要的主要之力

個人情緒態度..

你要不高興 是你的事情
我有我自己的選擇 我會讓自己快樂些

你要生氣無所謂 不要波及我
我不會想要讓自己不愉快

自私也好 懶惰也罷
只是覺得人活著幹麻那麼辛苦

有些事情 只是不想去理會而已
要怎麼說 是你的事情 我不在乎


如果有一天 發現我會因為你 而不高興超過三分鐘 你已是我所重視
如果會因此感到難過 甚至會為你而哭泣
那絕對是自己的反射動作 已經不是我所能控制
通常這時 至少你已經是我的朋友了

自身的情緒控制 我想你比不上我的
只是在人和人的相處模式上 卻遙遙不及於你

2003/06/10

泡咖啡讓你暖手 想擋擋你心口裡的風

最近很多事情都過得很不順利 覺得人生過得好不愉快

而最近又血光之災不斷 覺得好煩 ...

覺得自己很多事情覺得觀念改了 也努力的改變自己

結果得到的是一堆負面的效果 覺得好不愉快

有點想不通 為什麼自己要做這些改變


覺得自己有點愚蠢 有點白癡 ...

明天遊戲也不玩了 .. 移除算了 .. 帳號就讓他消失吧 ..

浪費好多生命在那上面 也浪費好多時間的消耗

覺得自己換來了只是自己嘲諷自己 好孤單 有點難過


好好的把自己做好就好了 用點心在自己身上吧 不要在多花心思了

趕緊整理一下自己 希望有個嶄新的明天 ..

2003/06/07

現在的韓國電影

一連看了兩部, 有種感覺 ..

韓國的電影真的在發展, 跟台灣剛好是兩極化 ..

韓國電影雖然說情節都很誇張, 但是都滿有內容的 ..

故事不再只是故事, 會試著去扣人心弦 ..

讓人有所感動, 儘管只是一兩幕, 但總是餘味無窮 ..

簡而言之, 內容的呈現讓我覺得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