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9

TED Talks - David S. Rose 講述如何向創投提案

TED Talks - David S. Rose 講述如何向創投提案

考慮創業嗎?David S. Rose在激動人心的TED U talk中,告訴你在開始撰寫提案前,需要自我釐清並需向創投證明的十大要素。

2011/06/08

改變中國的兩位經濟學家: 林毅夫 & 張維迎

World Bank Chief Economist: Justin Yifu Lin (林毅夫)
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第三任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張維迎(2006-2010)
光華管理學院(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成立於1994年,前身是成立於1985年的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
截止2007年9月,学院有全职教师100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0人,讲师28人。
全职教师中有94人获得博士学位,其中57人在海外及香港获得博士学位。学院还聘任了多名访问教授与兼职教授。

郭台銘: 公司成長分為4種

郭台銘在談到鴻海前景時表示,公司成長分為4種,一是業績及毛利率持續成長,這是最好的一種模式;其次是業績成長、毛利下降;另外是業績不再成長但毛利成長,以及業績不再成長及毛利率下降。

郭台銘表示,鴻海目前是屬於第二種,業績在往後幾年仍將持續成長,也需很多資本的投入,加上研發費用持續、內部生產基地移轉,並在中國大陸市場設廠及通路,因此毛利率下降應視為一種投資。

2011/06/01

[轉錄] 用Why(為何?怎麼回事?怎麼搞的?)提問時應注意的重點

練就工作耳:耳朵也要會讀心 作者:內田和俊

當我們想找出事故的理由與原因時,通常都會用「為什麼?怎麼回事?怎麼搞的?」(即英語的Why)開頭的提問。問題是在各種開放型提問當中,用Why開始的問句有必要留意。因為用Why開始的問句幾乎變成封閉行的提問,你想展開話題,對方的心還是會封閉起來。

因此筆者建議各位不妨改成:各位現在「想做」「想實行」「想實現」的事,「還做不到的事有哪些?」,請整理成一個重點提出回答。
針對這項回答,我有兩個疑問。

「為何這一點會做不到呢?」
「主要的障礙是什麼?」

以上兩個問題,就是針對「做不到的事」找尋出原因和理由的提問。使用的語言,也就是表現雖然不同,問題的內容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用此問題提問,導致對方的感覺不同,不同之處何在?

前者帶給人的印象,我經常舉出以下三點。
• 用做不到的事為理由指責對方。
• 上對下的眼神,給人感覺威嚴、高壓的態度。
• 對方感覺到你在指責他能力不足。

後者帶給人的印象, 我經常舉出以下三點。
• 跟自己站在一起考量的安心感。
• 可以具有冷靜且客觀的觀點。
• 較容易找到具體、正向、積極的解決方案。

我想也有人會說完全沒有不同的感覺,對於這樣的讀者,我希望你再回想一下,當你使用Why開頭的提問時的場面。
像這種用Why開始的提問,可以說是正在使用自動反應的象徵。

當我們落入自動反應時,因為變得感情用事,因此無法從「武斷」「偏見」中抽身。也因此,我們無法捕捉整個事情的過程以及對方的積極意圖。

•為何同樣的抱怨發生這麼多次?
•怎麼回事?這樣簡單的工作卻如此費時?
•怎麼搞的?為什麼事前沒找我商量?
用這種方式,也就是Why開頭的提問在部屬、晚輩、配偶、情人、子女身上時,從對方口裡引出的答案多半變成「辯解」「合理化」「反擊」「導入別的話題」。

他們說的不是具體的解決方案,都是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罷了!
尤其對老是出現同樣失敗的幼小兒女,如果常用「為什麼會做這種事?」的問題質問他們,始終好像都在找原因或抓犯人,就會因為把焦點全放在負面的部份,使他們降低自我改善的意願。

但是如果改成「你原來想做什麼呢?」作為問題的焦點,就可以將眼光焦點放在他們的積極意圖,就不難找出改善或解決問題的頭緒。
再說,如果對公司內其他部門的人,用Why開頭的提問,對方就會保護自己。開始爭辯這不是自己份內的工作,部門間更強烈採行本位主義。結果就是,公司內無法整頓支援體制,團隊工作凌亂無章。

在大多數人聚集的朝會或討論時,如果使用這種提問,導致的弊端更加明顯。
有一次,為了執行顧問的工作,我特別以旁聽者的身分,參加企業內講師主持的銷售訓練研習。為了促進研修學員的發言意願,該公司委託我提出改善建議。

會中,一邊播放事先攝錄好的營業人員角色扮演影片,讓所有與會學員觀賞,一邊進行討論。
企業內講師使用的提問,如下所示。

「為何在這種場面打斷顧客說話?」
「怎麼回事?這時候你不推商品,開始講與生意無關的話題?」
「怎麼搞的?在這種場面,毫不考慮就先提錢呢?」
從客觀的角度看,完全屬於個人攻擊。這已經不是學習的場合,而是譴責大會。沒被點名成攻擊目標的人,臉上則浮出高興的表情,一副事不關己的姿態。就是因為這樣,大家的討論才不夠活潑。

我立即針對這點提出改善意見;試著把用Why開始的提問,改成用What開始的提問。(當然同時要求他們注意說話的腔調、表情,如「我純粹只是想知道」「請一定要告訴我」等「 問話方式 」 )。

「你是根據什麼意圖?在這個時候打斷客戶的話呢?」
「關於這點,難道沒有其他的選擇可以考慮嗎?」
「如果有更好的對應方式,你認為會是什麼呢?」

因為完全沒有個人攻擊,聽講學員的參與感提升了。
突然之間,討論開始變得活潑,大家也競相拋出具有創造力的意見。

目標產業, 製造, 服務 or 製造服務?

製造業 (Manufacturing):
CM - Contract manufacturer
OEM -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ODM -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OBM -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JDVM - Join DeVelopment Manufacture
JDSM - Join DeSign Manufacture


服務業 (Service_economics):
B2B2C - Business to Business to Consumer
B2B - Business to Business
B2C - Business to Consumer
C2C - Consumer to Consumer


目標族群 (Ageing):
Juvenile(少年): 0-19
Early adulthood(青年): 20-39
Middle adulthood(中年): 40-59
Late adulthood(老年):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