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30

印度工程師為何那麼強 (天下雜誌)

或許整個教育體制都有值得再思考的一面吧!!

有七成人口是文盲的印度,卻是全球軟體人才的培育重鎮,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全球炙手可熱的軟體工程師?怎樣的教育方式,能讓學生一出校園就展現競爭力?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是印度人。
二十五萬印度人勢力深入矽谷,已不是新聞。美國的高科技人才工作簽證(H1-B),將近一半是發給印度人,剩下一半才由其他數十個國家瓜分。
貧窮的印度,憑什麼培養出這樣充沛、素質又令人覬覦的軟體人才?答案是教育。獨特的教育方式,讓印度成為軟體人才的搖籃。

沒有選擇題的童年
問印度工程師為什麼他們軟體強,第一個答案一定是:「我們數學好。」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

印度教育首重數學。
「從小我們就有好多好多數學功課,」年輕的工程師木塔卡(T.Mutatkar)笑著說:「老師曾教我們不要抱怨,誰教數學是印度人發明的。」
印度人不但發明了數字及算術,還發現了許多重要的數學定理,如三角形面積公式以及π。
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
觀察印度的教育,他們對邏輯思考的培養,有一套獨特的理念。「我們從中學開始,考試就很少選擇題,」西藏血統、印度長大、最後在台灣念大學的札西格勒說。
那怎麼考?譬如,考甘地的不合作運動,「請分析這個運動的原因、過程、影響及對印度的意義。」札西格勒有些得意地說:「你必須把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搞得清清楚楚,才寫得出來。」

老師評分,是看學生如何運用史實,分析、推論是否合理,「沒有標準答案的,」札西格勒補充。老師的負擔當然增加,對學生卻是用心良苦。
「我們不要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選一個答案,」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行政長拉曼(M.Raman)解釋:「我們希望學生多做完整的思考。」

而從小習慣寫申論題的札西格勒,來台灣念政大企管系時,最不能適應的,就是「選擇題」。「大學還考選擇題?」他詫異地問。
印度軟體工程師,分析能力不單用在「寫」,還用在「說」。「很會說話」是他們和台灣工程師最大的不同。
把競爭力說出來台灣工程師多半「沈默寡言、多做少說」,印度工程師卻可以侃侃而談一個小時,依然神采煥發、黑黑的臉龐眼睛發亮。而且不得不承認,他們言之有物,條理分明。這竟也是軟體教育的一部份。
印度工程學院多半有一門課:溝通技巧。「我們要不斷上台演講,」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大三學生普拉卡西笑著說:「剛開始緊張得發抖,現在很習慣了。」
透過一次次公開演講,學生漸漸學會如何清楚表達意見,如何快速切入重點,更重要的是,態度要落落大方。
「這是維繫客戶的關鍵能力之一,」軟體公司Snowbit助理執行長阿加渥(R.Agarwal)指出:「你要能溝通,才能釐清客戶的需求;你要有信心,客戶才會對你有信心。」換言之,學生不但要培養競爭力,還要學會「把競爭力秀出來」,讓別人一目了然。

印度軟體產業風生水起近十年,產業日臻成熟,軟體公司水準也趨於一致。這時候要搶國外大客戶,比的就是「人」的競爭力。業界的競爭既激烈又現實,這種氛圍,也早已滲入校園。

美國《商業週刊》,曾報導印度最頂尖的孟買科技學院「最恐怖的教授」。他給全班最高分者A,第二高分者B,剩下的全部是C、D、E。教授告訴學生:「今日我用這樣的方式磨練你們,就是要你們未來遇到競爭者,絕不可以被比下去。」
高度競爭壓力下,學生們個個想脫穎而出,夜夜挑燈苦讀。「一個禮拜讀七天,我們沒有週末的,」他們異口同聲。
問他們有沒有時間約會?答案是:「如果今天要約會,明天就得念兩倍書補回來。」
為什麼願意長期在高壓下苦讀?動力是什麼?「為了錢,」一個學生直截了當地說。在印度,一個軟體工程師的薪水,是平均國民所得的十倍以上。功課好的,可以進知名大公司,薪水更翻升三、四倍。
「這是改善生活的捷徑,」木塔卡說。他自從考進資訊系後,經濟狀況並不好的父母逢人就炫耀,「還有人來說媒,」才念大學的他笑著說。這種「天將降大任」式的培育下,學生進入職場多半可以立刻上線。

學校、產業一家親除了學生自己夠用功、專業能力優異外,印度軟體教育還有一項特色,就是與產業互動非常密切,學生對新技術的發展完全不脫節。這也是矽谷特別偏愛印度工程師的原因之一。學生和產業互動有多密切?可以從海德拉巴資訊科技學院中,學生雷地的學校生活中看出來。
雷地今年大三,這學期修的課中,有三門是「業界老師」開的:IBM開的「電子商務最新應用」,甲骨文開的「資料庫軟體」及摩托羅拉開的「通訊軟體」。
全部是各公司的拿手領域,教的也是最新的技術發展。

系上二十七位老師中,有十六位是業界老師(在業界工作的博士),比「正規教授」還多。
雷地另外選修了一門「網路架構」。這門課很特殊,是學長們向學校建議開設的。
「歡迎學生告訴我們他們想學什麼,有求知慾才會有進步,」行政長拉曼微笑說。
拉曼認為,學校的責任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學生對科技有充分的接觸(exposure),才會激發強烈的渴望,探究科技最新發展。

而學校的策略,就是運用業界的力量,歡迎業界設立校園實驗室,二十四小時開放給學生,夜間並由學生擔任管理員。
雷地在眾多實驗室中,選了摩托羅拉的實驗室工作,因為他對通訊很感興趣。摩托羅拉提供通訊軟體平台,「可以整夜窩在實驗室,在平台上試寫軟體,真是非常過癮,」雷地笑得很開心。
講到暑期實習,雷地笑得更得意,因為他去年暑假的實習,是在美國紐約。
「我第一次出國喔,」雷地忍不住透露。美國一家電子商務軟體公司EXCEED,想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兩個名額給學生赴紐約總部實習,當然也希望他們畢業後加入。是否加入,雷地笑著說會考慮。但說到實習的收穫,他神情轉為穩重:「要開發一個電子商務軟體,我們在學校多少有學過;但要實際去維持它,若不是這次實習,我不會知道有這麼複雜。」
密切的互動下,學生、學校、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

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盡情吸收。學生畢業後投身業界,把當年吸收的養分回饋產業。
「整個循環要快速、有效率,才能追上科技發展的步調。」邦加洛資訊科技學院教授迪內夏(K.Dinesha)指出。
幾位台灣資工系教授,在聽到印度這個「循環體系」時,都表示「的確會對產業發展有幫助」、「知道很重要」,但因為許多原因,在台灣很難落實。首先是「業界老師」難實現。說穿了,就是供、需都有問題。
以供應面來說,執全世界技術牛耳的,多半是跨國企業。但這些外商公司在台灣多半是業務導向,鮮少有研發中心,遑論派專家進學校授課。
而本土企業縱使有意願,學校嚴格的把關卻又導致無法成行。「我們對教師的審查可是『三級三審』:系審、院審、學校審,」交大資工系副系主任陳耀宗笑著比喻,他隨即正色道:「審查標準還是看論文的數量。但業界的人哪有時間寫論文?」貝爾實驗室出身的他,一再肯定「業界老師」的重要性,然而也承認,要改變現狀有困難。
那麼進入產業實習呢?國內最早推動「專業實習」的元智大學資工系,系主任劉如生非常坦白地說:「很多廠商抱著『利用』學生的心態,不是教學生、幫助學生,」他感到失望且憂慮。但他也慶幸還有像工研院、資策會等對學生很有心的單位,希望企業也能同樣珍視產業最重要的資產—人才。
產業導向的隱憂與產業密切互動,固然創造了今天印度軟體人才的優勢,但也埋下了隱憂。「產業看三年,學校看十年」,這是技術研發的普遍共識。「太過產業導向的學校課程,長久下來,學校的研究會喪失前瞻性,」印度德里科技學院資訊系主任庫瑪(M.Kumar)一針見血指出。
然而,綜觀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卻是大力扶持「產業導向」的資訊科技學院成立,提供土地、資金、協助募款,無一不是傾全力支持。

中研院也不過如此

今天去中研院聽一場演講, 是中央大學李允中教授的演講.
會中參與者有何建明, 張韻詩.
會中我有提一個想法, 想與大家交流, 後來演變成一個問題, 就是印度如何培養他們的學生.
造成今天世界各地都到印度取才.

李博士說, 他不了解, 手頭上也沒有證據, 所以不方便回答.
這是第一個我覺得奇怪的, 因為做資訊教育的推手, 明知道他所提及的問題發源地在印度, 卻不去了解對方好在哪, 不好在哪, 這跟早期我看到同梯的成員一昧鄙視韓貨, 有什麼差別?

張韻詩, 何建明的回答更是讓我覺得可笑, 兩個都是自由軟體的計畫主持人. 年紀也都不小了.
對這點的回答是, 我們不是想做那種 Low-end 代工的國家, 我們要的是創新.
我覺得這點真的是可笑極了, 雖然沒有當場笑出來.
學習都是有階段性的, 連印度我們都追不上人家, 還說什麼人家 low-end ...

我只知道世界有些一流的國家, 也尚在學習人家的經驗而已.
唉 ... 我真是受不了這種氣息 ...

2010/07/26

Value Added Reseller (V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Value-added_reseller

value-added reseller (VAR) is a company that adds features to an existing product, then resells it (usually to end-users) as an integrated product or complete "turn-key" solution.

Dalvik

Android - Dalvik VM 主要完成 Object 的 Management of Life-cycle, Stack, Thread, Safety, Exception and Garbage Collec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lvik_(software)

2010/07/24

20 finger touch simultaneously and less than 6ms response time

3M Projected Capacitive Technology (3M PCT) is based on mutual capacitance operation theory.
Unique attributes of this technology are:
  • 20-finger multi-touch input
  • Less than 6ms multi-touch response time (for all 20 fingers) for applications that are speed sensitive
  • Precise, accurate touch for detailed applications
  • Multi-user and multi-tasking capabilities
  • Compatible with Windows 7
3M PCT Multi Touch Technology has received Windows Touch Additional Qualification (AQ) for multi-touch interactivity.
Product implementations:

2010/07/22

攝影心得紀錄

攝影三步驟 - 構圖, 測光, 對焦

構圖 - 腦海中的想像, 選擇背景把主題呈現,  需留意主題邊緣
  方法 - 清晰程度, 明亮程度, 鮮豔程度

測光 - 主題與背景的光線是否適當

對焦 - 清楚的是否清楚, 模糊的是否足夠模糊

2010/07/15

腸病毒來襲....7/1

6/30晚上,劉媽和我說哲謙好像有點發燒的情況,原本想說~~好像只有一點點~可能是冷氣吹太多......所以有點著涼。
7/1 早上去劉媽家,沒有發燒,情況正常....到公司沒多久,劉媽就說哲謙又發燒了,請劉媽觀察他的活動力,另外下午給他退燒藥水,晚上帶他去看醫生的時候..........在等候看診時,看到腸病毒的傳單,再檢查哲謙的手.....疑....居然有小水泡= =...看他的嘴巴.....居然也有.....該不會..........
等了1個多小時...終於輪到我們了,醫生證實,哲謙得了腸病毒,而且嘴巴有10幾個破洞= ="
難怪他下午就開始嘴巴有點痛....惡夢開始了....
當天晚上就不是很好睡,睡到一半起床好多次,隔天去劉媽家,也是不愛吃飯,吃了兩個布丁和一些粥,晚上回家看他的臉好腫喔,兩邊臉頰,整個腫起來,嘴巴紅紅的,一直喊著嘴巴痛,看了真是心疼= ="
星期五晚上回家後,整晚上都不喝水,一碰到水,就是哇哇叫,整個就是不能吃東西,後來去愛買買了舒跑和冰淇淋,嘗試給他吃冰淇淋,他也吃不下去,尤其到吃藥時,都是要硬灌,因為嘴巴痛,所以寧願什麼都不吃.....還有買止痛噴劑,他也不給噴,睡覺也睡的不好,半小時就起床一次,一起床就是哭,感覺真是很可憐,結果我整晚幾乎沒有睡覺.......。
星期六早上,也是一整個早上都無法吃東西,試著給他各種食物,他都沒法接受,免強強迫他吃了一個布丁,之後餵藥,也是哭個不停,用西瓜汁給他喝,他也喝不下去,整天就只有吃了兩個布丁...晚上吃飽飯後,帶他到附近走走,看著他很不舒服的在前面走的背影,我突然覺得好難過,覺得沒有把他照顧好,因為他看起來好瘦小,而且很沒有精神,眼神看起來很茫然(可能是因為嘴巴痛= =")
回家前,請爸爸去7-11買了牛奶和蛋糕,把蛋糕和牛奶混在一起,強迫他吃了一些,終於睡著了,但是整晚也是一直醒、哭、醒、哭的~~搞的我整個是心力憔悴。
到早上我終於受不了了,請爸爸幫我顧一下,讓我好好睡一下= =" 睡了兩個小時,比較有精神了,再弄一點蛋糕牛奶給哲謙吃= =(當然也是強迫)後來,用了麥精+牛奶~他也會吃耶,早上就吃了不少,感覺身體應該是比較好一點了,噴劑好像似乎也有那麼一點效果....

下午帶他去劉媽家,再劉媽家喝了一瓶優酪乳,也開始喜歡用噴劑,回家後,吃了一點粥,精神好很多,可以蹦蹦跳跳的....晚上還是折騰一整晚......
星期一,上班日,也是我的解脫日,中午打電話給劉媽,似乎哲謙已經能開始正常進食了,讓我放心不少,但是臉上開始起疹子了............早上是小顆小顆,我下班去看已經整臉幾乎都是了,醫生好像也不知道原因= ="上網查,好像是因為腸病毒的後遺症...
今天是星期四,哲謙做息已經恢復正常了,只剩下臉上的疹子還沒消,希望這幾天能夠退掉,因為星期六要去宜蘭玩,要照美美的照片......